贾宝玉人物特点(诸葛亮武松孙悟空贾宝玉人物特点)

张华 62 0

浅论贾宝玉的文化性格


作者简介:刘婷婷,西北政法大学商法学院2016级本科生,学余喜欢读书,听音乐,《红楼梦》也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摘要】贾宝玉的文化性格是多元的,以贾宝玉言行举止特征与中国哲学思想相比照,可以对其文化性格进行多元化定位。以先秦儒家思想为比照,得出宝玉性格中“仁义”、“仁爱” 的一面;宝玉更多的是受到阳明心学“良知”本性的影响,他对清朝已发生偏离的程朱理学显然是批判反对的;再将其与佛学思想尤其是禅宗的思想相比照,我们可以发现宝玉对禅的领悟是阶段性的,是现实使然。综合考虑,宝玉的文化性格是先秦儒学、阳明心学、佛学共同影响下所形成的,不是单调的。

【关键词】贾宝玉;文化性格;仁爱;良知;悟禅


贾宝玉人物特点(诸葛亮武松孙悟空贾宝玉人物特点)-第1张图片-易算准


很多人认为,贾宝玉是一个反封建的典型,而实际上这种看法恐怕并不准确。贾宝玉身上确实有反封建的因子存在,可又不能以偏概全,直接否认贾宝玉身上中国哲学思想的体现。由于人物角色性格的复杂性,对于贾宝玉的文化性格定位不能一概而论,笔者认为,应将贾宝玉的言行举止特征与中国哲学思想相比照,得出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性格定位。

一、贾宝玉文化性格的先秦儒家思想特征

《红楼梦》第三回中《西江月》二词对宝玉的评价极为恰当, 内有词曰:“潦倒不通世务, 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 那管世人诽谤!”这一段文字主要是写贾宝玉的无真实才学,说他如顽石一般, 冥顽不灵, 怕读文章,可谓不是当时社会下腹有诗书、勤奋好学的才子形象。

(一)贾宝玉的仁义观

宝玉不喜读书,却在对于“四书”的态度上与其他别有不同,其对儒学的肯定屡屡见于书中,例如在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第十九回,借袭人之口言,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第二十回言,孔子是亘古第一人。第三十六回,宝玉除四书外将所有的书一焚而尽。由上可知,宝玉对于先秦儒家思想在潜意识里还是极为尊重的,除“明明德”外无书, 他把前人的书批判了一遍,单独对于《四书》保留了一份尊崇。他不想他人篡改圣人言论, 才会对“八股文”一类的教条之物深表厌恶,八股文章与先秦儒家思想已大相径庭,贾宝玉对科举制的反感不是恣意妄为,他是在守护他的思想本真,不屑于与那些沽名钓誉之徒混为一谈。

众所周知,贾宝玉对“仕途经com济人物”痛恨到了极点,在第三十二回贾雨村来访时,他得知贾雨村要见自己,不停地抱怨,心中好不自在,嫌恶之态跃然纸上。但他在十五回中谒见北静王时,所表现出的行为举止却大有不同,丝毫没有不情愿,反而“语言清楚,谈吐有致”。宝玉对贾雨村之流的不屑,源于对他们人格的瞧不起,并不是讨厌封建官僚。贾雨村是为仕途经济而不择手段的一类人,从第四回“乱判葫芦案”中就将他改不掉的官僚气息不留余地的展现出来,视人命为草芥,失了为官之本。拿贾宝玉的话来形容就是“须眉浊物,不知大义”,他批判那些动辄要为国死节、实则沽名钓誉的虚伪之徒,这一观点,体现了先秦儒学“仁义”的思想。

(二)贾宝玉的仁爱观

贾宝玉对先秦儒家思想理解太深、信仰太深,他与这个唯名誉的世界格格不入,他不想妥协于当今的变种儒学,没有一丝仁爱;他不想走出大观园,去面对这个肮脏世界。贾宝玉至情至性,他对于大观园女儿们的爱,并非只是男女之间的爱,而是对于女性的尊重与同情, 他不喜与那些俗物为伍。鲁迅曾评价贾宝玉“爱博而心劳”,贾宝玉的爱是一种感同身受的爱,“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他以别人之乐为乐,以别人之忧为忧,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是与他的生命绑在一起的,“活着,大家一处活着;死了,大家一处化为烟”,他对每一个人都真心付出,第三十回龄官划蔷字痴及局外、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曹雪芹笔下的“意淫”二字绝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形容贾宝玉的对感情的执著。贾宝玉的的这种博爱不正是体现了先秦儒家的“仁爱”观念,是人性之真,仁爱却不滥施,他无法容于这个沉沦的世界,无路可走,将自己局限在少女闺阁却也单纯的狭小世界里,这也是当时像曹雪芹这样满怀自信却“无材可补,幻形入世”的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


贾宝玉人物特点(诸葛亮武松孙悟空贾宝玉人物特点)-第2张图片-易算准


二、贾宝玉文化性格的阳明心学特征

宝玉对八股时文的厌恶屡屡见于小说行文,上文笔者已有所提及,《红楼梦》中依靠科举发迹的人物是贾雨村,贾雨村靠着林如海及贾府的提挈发展官路,这是小说内容的一种象征,贾宝玉深恶这一类人。元、明、清三朝的科举考试都以程朱理学的经典著作为标准范本,即使是在阳明心学大行其道的明代后期、清代前期也是如此。科举考试只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手段,历史上不乏科班出身而言行卓异的知识分子。但是,程朱理学发展至清朝早已脱离其本质思想,“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表现显然不符贾宝玉的文化性格。

阳明心学的宗旨就是“致良知”,发挥良知,循着良知的指引行事就是遵守孔孟之教, 遵循内心的良知,成为真正的自己,做到知行合一,实现道德自律。贾宝玉用情真实专一,非常真诚。他贵为公子,确保留着一颗平常心,能排除世俗的多重偏见,他有一颗无分别的心,对别人毫无保留。他的一切行为,皆是出自本心,不是人为,这足以反映王阳明所说的纯粹的“良知”。

但我们也不能说贾宝玉的文化性格完全符合阳明心学的特征,只是在有些行为表现方面比较符合。贾宝玉做不到自我约束,宝玉在在王夫人房里调戏金钏当场引发王夫人的震怒, 而致金钏背负“勾引公子”之名自杀。第三十三回, “宝玉会过雨村回来, 听见了金钏儿含羞自尽, 心中早已五内摧伤;进来又被王夫人数说教训了一番, 也无可回说。”贾宝玉无疑知道自己罪责难逃, 更严重的是, 宝玉从此并无悔改,贾宝玉依然混在女儿堆里,喜吃胭脂的癖好也没有改正,以致晴雯也遭遇类似的命运。贾宝玉钟爱女子, 又无任何能力保全之,他不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而阳明心学强调的是消极自由,即通过不断的自我克制、自我征服,得到自己内心的良知判断。可见,贾宝玉的文化性格符合“良知”,但不符合追求良知的知行合一的过程。


贾宝玉人物特点(诸葛亮武松孙悟空贾宝玉人物特点)-第3张图片-易算准


三、贾宝玉文化性格的佛学思想特征

空空道人的十六字诀“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算是《红楼梦》的佛学概括—由“空”而来,最终回归于“空”,亦是贾宝玉贾宝玉的命运写照。

(一)悟情

《红楼梦》很多地方体现了佛学思想,然而在众多佛教宗派中,贾宝玉的思想更接近禅宗的思想,贾宝玉的悟禅是递进性的,在第二十二回的“悟禅机”,贾母给宝钗做生日听戏, 凤姐说龄官像一个人,宝钗和宝玉都不说,湘云说像黛玉。湘云、黛玉和宝玉为此事闹矛盾, 宝玉忙去解释,又被黛玉听到,也向宝玉发脾气。宝玉两面受气,觉得庄子的清净无为的思想有道理,题了一偈和一支《寄生草》曲。联系来看,贾宝玉悟禅的原因是与林黛玉的感情纠葛。他提笔写下一偈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意谓彼此想从对方的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证,内心在寻找证明,表情达意也为了获得证明, 看来只有到了灭绝情谊,无需再验证时,方谈得上感情上的彻悟;到了万境归空,什么都无可验证之时,才是真正的立足之境。宝黛之间并没有从对方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证,总是在互相猜忌,无论宝玉怎么说,怎么证明自己,黛玉却不相信,所以贾宝玉才说:“无可云证, 是立足境”。这里贾宝玉悟禅悟的是与林黛玉之间的情。

宝钗在这一回谈到了南宗六祖惠能著名的四句偈:“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宝玉到不了“空”的境界,因此贾宝玉陷入了“我执”,把外在的一切事物当真了,过于执着。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中宝玉竟然把刘姥姥的顽话当了真,去寻找不知道有没有的庙。生来便对世间女儿们有着别样的痴情, 把“情”字看的过重过真,说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贾宝玉都在执着于“有”,“无云可证”需要放下,但宝玉在此时还是放不下心中执念。

(二)悟空

比“放下”更高一层的境界是“空”,真正的悟到了“空”这一层就无需放下,因为放下也是空。《红楼梦》本身也是一个“悟空”的过程,经历了离散,钟鸣鼎食之家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一切美好都是假象,醒来都是一场空,也这也是《红楼梦》的悲剧所在。综上所述,贾宝玉悟禅悟的是情,并没有放下,他的这番了悟,应该是懂得了应该放下但是并没有放下,贾宝玉在前八十回中没有放下执着,因此贾宝玉真正达到“空”的境界应该是在《红楼梦》的结尾,体会到一切皆是幻灭之时,他才选择去出家,当然也可能有别的因素导致了他出家的结局。宝玉的一切言行,皆是出于本心,是出于他天生就具有的佛性,但他是一步一步才懂得了禅的深意,这只能说宝玉的思想逐渐朝着禅思的方向转变,并不能代表他本质的文化性格。


贾宝玉人物特点(诸葛亮武松孙悟空贾宝玉人物特点)-第4张图片-易算准


四、总结

贾宝玉的文化性格,无疑是曹雪芹内心思想的反映,我们无从得知曹雪芹的哲学思想, 只能将贾宝玉这一文学形象与当时具体时代背景相结合,从而确定贾宝玉的文化性格,这个文化性格也只是我们推测出来的结果,并不是一个必然的结论,贾宝玉的文化性格只有作者本人可以了解。

根据以上对贾宝玉文化性格的分析,笔者认为不能单调的将他的文化性格简单的概括为某一思想特征,而是多种思想的结合,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性格。总而言之,贾宝玉的叛逆是对现世的叛逆,并不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叛逆。他的思想深处保留有先秦儒家的仁爱、仁义思想,他维护的是早期纯正的儒家部分思想,他的叛逆仅对现世盛行的伪儒学。同时,他文化性格中有随性洒脱的一面,这比较符合阳明心学的“良知”说,但他也并不完全符合阳明心学思想的全部内容,只能说受其影响。他的佛性是前世就与生俱来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在一步步地参透,但也是在大起大落之后才能深刻体会到禅的真谛,放下现实,真正的悟道了“空”。

贾宝玉文学形象的人物性格并不是单调的,可能正是多重思想对他的影响才塑造了他, 但他对清朝腐朽科举制度的反感是绝对的,当时科举制度的文化内核就是对儒学的一种偏离。贾宝玉的斗争思想,最后还是在现实中破灭了,这就是他的悲剧,这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各种新旧思想的结合塑造了贾宝玉这一形象,贾宝玉的文化性格是多元的,既本真又创新,这样的宝玉才是灵活生动的,这样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才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2] 俞平伯.红楼梦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3] 冯震翔.论贾宝玉的儒家真面目[J].红楼梦学刊,2011(2).

标签: com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