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勒石的典故(燕然勒功的典故)

张华 74 0

《封燕然山铭》

近日,内蒙古大学发布消息称:“中国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合作实地踏察,解读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率大军大破北匈奴后所立摩崖石刻。经过认真辩识,初步确认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书《封燕然山铭》。这是中蒙合作所获重大考古发现,详细的经过、内容以及资料整理和解读正在进行中。”

燕然勒石的典故(燕然勒功的典故)-第1张图片-易算准

《封燕然山铭》刻石拓片照

史载,发生在东汉和帝永元年间的燕然山之战是一场重要的战役,迫使匈奴脱离了漠北,往西远遁,终结了中原王朝与匈奴长达几百年的战争,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着重要影响。自古以来,“勒石燕然”成为中原王朝历代武将名臣向往的功业,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有范仲淹的“燕然未勒归无计”等诗句。

公元89年,北匈奴争立,内部矛盾重重,东汉王朝派车骑将军窦宪等率军出塞三千里北伐匈奴,一直打到燕然山,获得大胜。随军的班固写了《封燕然山铭》,刻在摩崖上。这段历史《后汉书·窦宪传》中有详细记载。然而,长期以来,《封燕然山铭》的石刻具体地点在哪里一直没人知道。此前中国、俄罗斯、蒙古国的专家从阿尔泰山往北找,都没有踪影。

燕然勒石的典故(燕然勒功的典故)-第2张图片-易算准

《封燕然山铭》拓片

《封燕然山铭》刻石在蒙古国杭爱山发现的消息发布后即备受关注。据此次中蒙联合考察队的中方成员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对媒体说,“蒙古国方面此前的踏查进行过多次,但是他们没有进行拓片、没有搭架子上去进行仔细的查阅。2014年我们接触之后即有考察的想法。但由于近两年时间、条件不允许,今年才有了这个机会,考察终于成行。”

燕然勒石的典故(燕然勒功的典故)-第3张图片-易算准

发现现场

今年7月29日至31日,中蒙联合考察队对蒙古国中戈壁省德力格尔杭爱苏木境内的一处汉文摩崖石刻进行了实地考察。此摩崖位置在蒙古国中戈壁省稍微靠西南的地方,刻在杭爱山一个支脉的向西南突出的岩石上。经过两天的艰苦工作,考察队完成了对该摩崖石刻的拓片、照相等工作,并对石刻文字做了仔细的核对和辨识。考察队最终确认了该摩崖石刻的20行约260多个汉字中的220多个汉字,确定该摩崖石刻即为东汉永元元年班固所作的《封燕然山铭》。文字形式为典型汉隶,内容和《后汉书·窦宪传》完全匹配。文字内容如下: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维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殚,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其辞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燕然勒石的典故(燕然勒功的典故)-第4张图片-易算准

中蒙考察队成员

马衡在《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国金石学概要》指出:“刻石之特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摩崖”即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该处摩崖很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边塞纪功碑铭,此前,原刻于陕西省褒城县(今汉中市汉台区褒河镇)古褒斜道的南端——东北褒斜谷之石门隧道的西壁上的《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公园148年),被书法界公认为是古隶中最早,占据首位的刻石。这次该摩崖石刻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上)

作者:宗鲍

编辑:王富聪 周冰倩

文史e家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com燕然勒石的典故(燕然勒功的典故)-第5张图片-易算准燕然勒石的典故(燕然勒功的典故)-第6张图片-易算准

好文推荐:点击文字,立即查阅

  • 【揭秘】戴笠亲信沈醉回忆中共叛徒张国焘的军统岁月

  • 【揭秘】清末北京如何治理泛滥的娼妓业

  • 【名人养生】“养生达人”何应钦的长寿之道

  • “抗战夫人”“沦陷夫人”和“劫收夫人”

  • 【养生必读】破译“女神”宋美龄的长寿密码

  • “秋膘”您得这么贴:“姑姑筵”,蒋介石、宋美龄、张学良都馋这口!

  • 【解密】蒋介石三次下野与家族关系

  • 【人物春秋】打手、舵手、推手:蒋经国的一生

  • 【权威解读】日本战史中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 【名家论史】马勇:为什么说甲午战争日本“太小人”

标签: com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